骨折是甚麼?
當外力超過骨頭的承受能力時,骨頭會裂開、斷掉或變形,稱之為骨折。除此之外,運動過量及缺乏休息會破壞骨質結構導致疲勞性骨折或應力性骨折。長者患上骨質疏鬆也會引起骨折。
骨折症狀
骨折的患者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:
1. 骨折患者會感到劇烈痛楚,因為骨頭上的骨膜有很多神經末梢
2. 骨折的部位按壓時十分疼痛
3. 可能出現淤青或腫脹
4. 活動幅度受限
5. 嚴重者更會出現肢體變形及十分腫脹
骨折的原因
骨頭是十分堅硬的組織,一般情況下不易斷裂。骨折常見的成因可分為:
1. 直接受力:骨折部位直接受到猛烈撞擊。
2. 間接受力:骨折的地方並非是受力點,如:從高處墜落,兩腳著地,脊椎產生壓迫性骨折。
3. 肌肉強力收縮:肌肉收縮力量過大,拉扯骨頭導致骨折
4. 疲勞性骨折:骨頭長期、連續創傷,累積成骨折,常見於馬拉松跑手
5. 病理性骨折:由疾病引起而非外力造成的骨折,如:癌細胞轉移至骨頭、骨質梳疏、骨膿瘍或骨先天形成不全
骨折的種類
骨折的分類方法有兩種:
第一種是根據斷骨有沒有凸出皮膚表面。按此方法骨折可分為兩大類:
1. 簡單性骨折又稱為閉鎖性骨折:斷骨沒有凸出皮膚表面,不會有感染的風險,治療也會較為簡單
2. 複雜性骨折又稱為開放性骨折:斷骨凸出皮膚表面,出現開放性傷口,嚴重時會出現細菌感染
第二種分類方法是根據骨頭斷裂的形態,一共可分為10種
1. 橫向骨折(Transverse fracture):骨折線垂直於骨頭長軸
2. 縱向骨折(Fissure fracture):骨折線平行於骨頭長軸
3. 斜向骨折(Oblique fracture):骨折線與骨頭長軸呈一斜角。
4. 螺旋骨折(Spiral fracture):骨頭被扭轉力量折斷,骨折線呈螺旋形。
5. 壓迫性骨折(Impacted fracture):骨頭垂直壓力而出現骨折現象。
6. 節斷性骨折(Segmental fracture):至少有兩條骨折線的骨折。
7. 粉碎性骨折(Comminuated fracture):骨頭破裂至少三塊以上。
8. 扯裂性骨折(Avulsion fracture):猛烈拉扯而導致肌腱或韌帶附着處的一部分骨頭被撕脫,斷骨處仍連著肌肉或肌腱,常發生在運動員。
9. 青枝骨折(Greenstick fracture): 青枝骨折常見於兒童。骨頭裂開或、但沒有完全破碎時,便稱為青枝骨折
10. 應力性骨折 (Stress Fracture ): 骨骼組織因過度使用、內部結構被破壞,形成骨折。
骨折處理方法
如果懷疑自己有骨折應立即採取以下措施:
1. 避免活動受傷的肢體,以防斷骨刺傷附近神經或血管,造成更為嚴重的後遺症
2. 如懷疑下肢骨折,受傷的下肢應避免負重,以免加劇骨折
3. 立即求醫,如有需要應安排X Ray
4. 如是開放性骨折,不要將外露的斷骨推回傷口內
5. 如骨折斷端已自行滑回傷口內,要告知醫護人員
骨折的診斷
醫護人員會透過症狀、身體檢查結果決定初步及跟進的影像評估方案:
1. 問診:患者的年紀、曾發生過的外傷事件、骨科相關遺傳疾病等
2. 身體檢查:從是否有開放性傷口、腫脹程度、關節可活動範圍等,初步判斷傷勢的嚴重程度
3. X光檢查:檢查確認骨折並評估移位的情形、嚴重程度;如出現複雜及粉碎性骨折,就會電腦掃描CT以作詳細診斷
4. MRI:檢查骨骼及周邊如軟骨、韌帶及組織的受傷程度
5. 骨密度檢測:壓力性骨折在X光檢查難以察覺,並容易被誤認為疲勞,如有需要可使用骨密度檢測作診斷
骨折治療方法
骨骼有自然癒合的能力,醫生會視乎骨折的類型和位置,以及了解患者的病史和活動能力,而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。一般分為非手術治療及手術治療。
1. 非手術治療:適用於大部分閉鎖性骨折,若斷骨沒有移位,骨科醫生會用石膏或夾板加以固定;若有移位,醫生進行人手復位,將骨頭儘可能恢復至原來位置後再固定。
2. 手術治療:較複雜的閉鎖性骨折或開放性骨折就需要進行手術治療,用金屬絲、金屬板和螺絲等將來斷骨固定在原來位置或可接受的位置。
骨折康復時間
斷骨癒合的時間視乎骨折類型、位置及患者年齡而定。上肢因不須承重所以恢復期比較快通常個半月至3個月;下肢需3至6個月,部分甚至要1至2年才癒合。小孩及青年人會比成年人康復得快,年長人士及更年期女性要留意會否有骨質疏鬆而影響康復進度。
骨折後遺症
骨頭癒合之後,有些人會發覺日常生活工作或者運動都受到影響,因為骨折後如果沒有積極進行復康訓練的話,容易會出現後遺症。常見的骨折後遺症有:
1. 骨折處附近肌肉萎縮
2. 骨折處部位軟組織和疤痕組織沾黏
3. 關節變得僵硬,活動受限
骨折後物理治療
骨折復康的黃金期一般在3至6個月,因為骨頭癒合時包含5個復原期,分別為血腫期、骨膜增生期、骨痂期、強化期及再塑期,差不多需要3至6個月。當然骨折的復康進度取決於治療的方法,一般骨折的物理治療分為三個階段:
骨折後物理治療第一階段:
固定期(Immobilization Phase)
骨折的部位會因石膏或夾板而無法活動,所以此階段的物理治療著重於:
1. 保護骨折部位,確保傷口癒合
2. 減輕浮腫
3. 鼓勵儘早的活動非受傷部位,促進血液循環,防止深層靜脈血栓(DVT)或靜脈栓塞(Thromboembolism)出現
4. 維持或是強化非受傷部位的肌肉力量,以防止肌肉萎縮
骨折後物理治療第二階段:
增生期(Proliferative Phase)
當醫生確認骨折位置開始骨痂形成(Callus formation)及鞏固(Consolidation),不用石膏或夾板固定時,就可以於受傷的部位進行復康訓練。
1. 在不造成骨折處疼痛的前提下進行等長收縮肌肉訓練
2. 回復或保持關節活動度,預防動作受限
3. 下肢骨折的患者可運用步行工具進行步行訓練
骨折後物理治療第三階段:
重塑期(Remodelling Phase)
骨骼已有足夠強度可以逐漸恢復正常活動,此階段的物理治療著重於:
1. 進行適量的阻力運動,增加肌肉力量
2. 訓練平衡、協調能力和本體感覺
3. 保持關節活動度
4. 如需要重投運動,除了繼續提升以上功能外,更重要的是要逐漸加入増強式︑敏捷度︑轉向及反應訓練,為重投運動做好準備!